在江苏,智慧城市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13个地级市各展所长的生动实践。2025年4月,江苏省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绘制了清晰蓝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将实现整体跃迁,13个设区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全部进入全国百强。
01、省级战略引领,构建全域数字化转型新格局
江苏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强有力的省级顶层设计。该省提出的“五位一体”全域数字化转型格局,涵盖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文明多个维度。《实施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建成省市一体的数据资源体系,高使用价值数据供给率超过95%,构建统一的城市运行智能中枢,打造5个城市大模型,推广应用200个以上智能体。江苏还计划打造数据产业、物联网、集成电路、信息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数字产业集群,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8万亿元。
02、苏南引领,多城发力AI与智能制造
苏州作为江苏经济领头羊,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同样走在前列。近日发布的《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培育350个垂类大模型、200个典型应用场景,全市智算规模达17000PFLOPS。
无锡则密集发布建设 “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1+2+3”系列文件,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无锡,“AI+智能装备”“AI+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展现出头雁效应。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集聚,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强大人力与科研支持。
03、苏中苏北,特色应用场景驱动转型升级
南通近期发布了40个优秀数字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15个领域。从AI扎染
机器人激活传统产业活力,到“数字管家”守护道路运输安全,南通正以数字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
扬州的2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建设示范名单。其中,“基于智能视觉与动态数据融合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项目已在北京、雄安新区、南京、无锡等10余个城市落地应用。
连云港的“悟空智算”算力中心是全省首个聚焦医药产业的智能算力枢纽,算力规模超7200P。它不仅为恒瑞医药、豪森药业等多家药企提供服务,还参与辅助开发多个在研药物,使药物研发周期缩短超30%。
04、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筑牢智慧城市底座
江苏正在全力推进算网融合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网江苏”“5G江苏”能力升级行动。到2027年,建成城市OTN(光传送网)站点13500个,可开放智能算力规模达到9000PFlops。同时加快构建全向赋能的城市运行智能中枢,以实景三维江苏为空间架构,融合城市信息模型和高精度时空大数据,构建城市数字孪生体公共底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江苏特别注重筑牢城市数字空间安全防线。到2027年,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平台将全部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05、民生导向,让数字化成果普惠于民
江苏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实施方案》提出优化政务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整合各地各部门政务系统。到2027年,将实现企业和个人重要阶段、重点事项“一件事”高效办理全覆盖。
南通在民生领域的数字应用尤为突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全病程健康管理平台”整合诊疗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市中心血站的“热血通”以智能预约及关爱服务提升献血效率与体验。江苏还鼓励各设区市建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等数字消费新地标,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从苏州的“人工智能+”城市行动到连云港的“悟空智算”中心,从南通的40个数字应用场景到扬州的智慧基础设施监测系统,江苏13个地级市正在错位发展、各展所长。全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各设区市人工智能产业特色鲜明,这种差异化、互补化的区域布局,正推动江苏智慧城市群协同发展。
随着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江苏的智慧城市群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本文由 AI 生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钱柜qg777”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钱柜qg777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钱柜qg777”。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钱柜qg777)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钱柜qg777”,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